李民医生休假回到原单位,虽然进修还没有结束,但是也算是满载而归,此时的他心中既有对学成归来的兴奋,也夹杂著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他踏进了自己工作多年的乡镇医院,这所医院虽小,却承载著周边上万乡民的希望,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加起来只有几十个,保安只有两名,加上行政、后勤等其他工作人员,总数也才三十几个人。
医院里大多数医生都持有全科医生执照,他们需要处理从内科到外科,从儿科到妇產科的各种病例,还有一些持有助理医生执照,甚至还些没有正式行医执照,儘管他们的存在或许並不完全符合规定,但在实际运作中,他们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乡镇医院的条件有限,尤其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想要完全按照大城市的医疗標准和流程来运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非要严格按照那些"条条框框"来,恐怕连能干活的人都凑不齐。所以这里的医生们更像是多面手,他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儘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解决他们的病痛。
"省城的专家回来了!"老院长中气十足,满脸喜悦地从办公室里衝出来,三步並作两步,几乎是小跑著来到了李民面前。
老院长满面红光,精神矍鑠,以前腰经常直不起来,走路要拖著一条腿,显得格外吃力,现在这种情况完全不存在,虽然谈不上健步如飞,起码步履轻鬆。
看到这一幕,李民心中也感到欣慰,他笑著对老院长说:"您老这腰是真好了啊,走路都带风,看起来年轻了至少二十岁!"
老院长哈哈一笑,拍著李民的肩膀说:"才年轻二十岁?太保守,大家都说我现在是二十岁的腰,不过说实话,我这腰啊,自从你们上次给我治了之后,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好,在省城学习还习惯吧?"言语间,满是对李民的关心。
李民点了点头,微笑著回应:"还行,学到了不少东西,带回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我们医院的工作有所帮助。"
老院长将李民拉进办公室,隨后几个医生迎上来接住李民的行李,李民也带了一些省城的特色零食给大家吃,让接行李的医生分发下去,他给老院长还带了两瓶好酒,这酒是土豪王昌鑫请客吃饭时送给大家,当时一定要喝酒的人一人带一瓶回去,李民也不知道是什么酒,为了带这一瓶酒,他都是跟人拼了一台私家车回来的。
老院长将酒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左看右看:"小李子呀,看来我没白疼你。"
几个正在候诊的病人也认出了李民,纷纷围在门口热情地打著招呼,乡镇医院就是这样,患者都是附近的乡亲们,所以工作时间一久,全都认识。
有一位老人拉著李民的手,感激地说:"李医生啊,你可算回来了,上次你给我开的药,效果真好,这回可得再给我看看。"另一位带著孩子的母亲也凑上前来:"李医生,你看我家孩子这足都变形了,帮看看可以不?"
"李医生刚回来,屁股还没坐热,让他休息休息。"有个患者高声说,大家立刻觉得不好意思,知趣地闭嘴,退出办公室。
"大家不用急,我歇一会就开始出门诊。"李民也不打算休息太久,想儘快进入角色。
老院长说:"不用这么急吧?明天再开工。"
"閒著也是閒著,回来时在车上睡了几个小时呢。"李民想利用好假期每一分钟。
面对
乡亲们的热情与期盼,李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与使命,他知道,儘管自己在省城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但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可行、適合当地条件的解决方案,真正惠及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乡镇医院与省城的大医院不同,在乡镇医院的医生治病的原则是用经济的方法儘快解决问题,能够根治当然更好,不能根治需要对症治疗,如果两者都做不到,要能够给患者指出一条路,该去哪里治病。
所以在基层医院,传说中的神医绝技是"三素一瓶",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和一瓶吊针,这几大绝技的確非常有效,很多在大医院待久的医生去基层医院有时候不会治病,就是没有掌握基层患者的需求特点,他们对治疗方案要求是短平快。
所以李民心里一直在琢磨如何将省城学到的东西转为为带有乡土风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要有乡镇特色。比如加强营养这块,你不能要求患者去买什么营养素吧,只能要求他们每天几个鸡蛋之类的。
——
假日的第一天,手机上刷到的新闻和朋友圈全都带有一个特点-——景点全是人山人海,高速全是拥堵不堪,杨平很是奇怪,夏书回老家和护士长去度假怎么走的同一条高速?他们的朋友圈车外景色居然一样的。
相对於外面的热闹和拥挤,医院的病房反而安静很多,杨平来到病区的时候,一个八十多岁的患者坐在护士站,她闹著要出院,但是一直打不通自己儿女的电话,正在赌气,旁边的护士在轻言细语的劝她,好不容易将患者劝回病房。
"这个患者不是计划节前出院的?"杨平问道。
护士摇摇头嘆气说:"他们的家属本来是这样说的,但是30號打电话给我们改口说节后再来接老人出院,我追问原因,家属说他们现在在外面旅游,其实家属节前计划好的,把老人留在医院,自己出去旅游。"
原来这样,杨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叮嘱护士:"高龄的,高风险的患者,多看几眼,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医生办公室,除了休假的几个医生,大家都齐刷刷的,居然没有一个迟到的,一大早就键盘声噼里啪啦不停。
""教授到了,准备国庆大查房!"宋子墨见到杨平,立刻提醒大家。
杨平整理一下自己的白大褂:"查房吧。"
办公室的医生立刻齐刷刷地站起来,跟在杨平的后面,杨平步伐稳健,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岁月沉淀下来的睿智与从容,仿佛能够洞察每一个生命的奥秘,紧跟在他身后的是一群年轻的医生和实习生,他们神情肃穆,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医学的热爱。
"无论什么时候,接触病人是最基本的原则,只有接触病人,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情报。"杨平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
在医疗设备日新月异的时代,接触患者这个基本原则已经被零落,很多医生已经忽视这一点或者不愿意去做,尤其是外科医生,他们常常凭藉一张影像图片就可以做出决定:开刀!
一行人缓缓走进了病房,患者是一位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渴望,看到杨平和一群医生走进来,他努力地挤出了一个微笑,那是一种对医者深深的信任和感激。
这个颅内脑干肿瘤患者,慕名来三博医院找杨平做手术,现在已经是术后一周,目前的病情恢復良好,杨平走到病床前,先
是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的话语温和、亲切、清晰,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交谈,同时,他用那双经验丰富的手在做各种神经系统的检查,仿佛是在与患者的身体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你术后恢復非常好,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可以正常参加工作。"杨平边检查边说,同时转头看向身后的医生们,"你们过来做一下查体吧。"
年轻医生们纷纷上前,轮流开始为患者查体,查完体后的他们或皱眉思考,或低声討论,都试图从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中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跡,最后查体的是李国栋,他不仅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而且对患者的其它方面也做了简单的查体,他拿著听诊器仔细聆听患者的心跳声,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在与患者的心跳共鸣。
"杨教授,我发现患者的心律不齐,时快时慢。"李国栋医生犹豫了一下,然后鼓起勇气说道,因为从来没有人提起过这方面的异常。
杨平闻言,眉头微皱,隨即又展开了一个鼓励的笑容:"很好,你的观察很仔细,所以对患者的全面应该成为一个习惯,重点只是一个基础,全面才是高级形式,刚刚大家查体时为什么只是神经系统?床旁的心电监护仪还没有撤,屏幕上的心电图大家过没有,还是认为年轻人不用这些?"
隨后杨平深入浅出讲解如何在临床中全面深入地思考,既包含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又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年轻医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赞同,或低头认真记录,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医学的热爱。
"进一步做心臟方面的检查,今天儘快完善。"杨平给出了口头指导意见,主管医生立刻做好记录。
"杨教授,您节假日还亲自来查房,真是太辛苦了。"患者感激地说,眼神中充满了对杨平的敬意和感激。
杨平微微一笑:"疾病没有节假日,所以医生也没有节假日,这是我们工作特点决定的,我们只是做好本分工作而已,你放心吧,手术很成功,出院后你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注意定期复查。"
患者用力地点了点头:"谢谢杨教授,谢谢所有的医生。"
原本这个患者在其他很多医院判定为无法手术,绝望的时候他在火车上听到邻座的人聊起三博医院,说三博医院有个杨教授,那手术水平简直是神仙级别,反正吹得神乎其神,患者记下来,死马当活马医,於是来到三博医院外科研究所,没想到真的可以做手术,而且手术成功了。
查房继续,查房的过程中,杨平还不时停下来,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他的语气温和而自信,既传达了医学的严谨性,又给予了患者和家属足够的信心和安慰。
而跟在杨平身后的年轻医生们也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学到了宝贵的医学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做医生的,时时刻刻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刚刚那个心律不齐的患者,如果我们没有查出来,很可能出现猝死,所以赶快完善心臟方面的检查,检查之后如果没有大问题更好,如果有问题呢?耽误的是人命,人命关天!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虽然客观上难免会犯错误,但是在主观上,我们不能犯错误,别人可以错,我们不可以错。"
今天的查房,大家记住了很多东西,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如履薄冰"这个词语,认真认真再认真,用张宗顺教授的
话说:我们这个职业,如何认真都不过分,因为我们手里握著的是人命。
查房结束后,杨平並没有立即离开医院,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对自己今天查房的所有病例进行復盘,看看还有什么遗漏没,经过几次復盘確认该想到的已经想到,杨平才放心,做医生就是这样,时时刻刻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
与此同时,病房里依然忙碌而有序,其他的医生和护士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著,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保驾护航,他们或匆匆走过,或轻声交谈,都显得那么专注而认真。
虽然是节假日,杨平还是安排了一些工作,上午做手术,下午给大家上课,一直到夜幕降临才下班。
免费阅读.
他踏进了自己工作多年的乡镇医院,这所医院虽小,却承载著周边上万乡民的希望,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加起来只有几十个,保安只有两名,加上行政、后勤等其他工作人员,总数也才三十几个人。
医院里大多数医生都持有全科医生执照,他们需要处理从内科到外科,从儿科到妇產科的各种病例,还有一些持有助理医生执照,甚至还些没有正式行医执照,儘管他们的存在或许並不完全符合规定,但在实际运作中,他们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乡镇医院的条件有限,尤其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想要完全按照大城市的医疗標准和流程来运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果非要严格按照那些"条条框框"来,恐怕连能干活的人都凑不齐。所以这里的医生们更像是多面手,他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儘可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解决他们的病痛。
"省城的专家回来了!"老院长中气十足,满脸喜悦地从办公室里衝出来,三步並作两步,几乎是小跑著来到了李民面前。
老院长满面红光,精神矍鑠,以前腰经常直不起来,走路要拖著一条腿,显得格外吃力,现在这种情况完全不存在,虽然谈不上健步如飞,起码步履轻鬆。
看到这一幕,李民心中也感到欣慰,他笑著对老院长说:"您老这腰是真好了啊,走路都带风,看起来年轻了至少二十岁!"
老院长哈哈一笑,拍著李民的肩膀说:"才年轻二十岁?太保守,大家都说我现在是二十岁的腰,不过说实话,我这腰啊,自从你们上次给我治了之后,是真的一天比一天好,在省城学习还习惯吧?"言语间,满是对李民的关心。
李民点了点头,微笑著回应:"还行,学到了不少东西,带回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我们医院的工作有所帮助。"
老院长将李民拉进办公室,隨后几个医生迎上来接住李民的行李,李民也带了一些省城的特色零食给大家吃,让接行李的医生分发下去,他给老院长还带了两瓶好酒,这酒是土豪王昌鑫请客吃饭时送给大家,当时一定要喝酒的人一人带一瓶回去,李民也不知道是什么酒,为了带这一瓶酒,他都是跟人拼了一台私家车回来的。
老院长将酒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左看右看:"小李子呀,看来我没白疼你。"
几个正在候诊的病人也认出了李民,纷纷围在门口热情地打著招呼,乡镇医院就是这样,患者都是附近的乡亲们,所以工作时间一久,全都认识。
有一位老人拉著李民的手,感激地说:"李医生啊,你可算回来了,上次你给我开的药,效果真好,这回可得再给我看看。"另一位带著孩子的母亲也凑上前来:"李医生,你看我家孩子这足都变形了,帮看看可以不?"
"李医生刚回来,屁股还没坐热,让他休息休息。"有个患者高声说,大家立刻觉得不好意思,知趣地闭嘴,退出办公室。
"大家不用急,我歇一会就开始出门诊。"李民也不打算休息太久,想儘快进入角色。
老院长说:"不用这么急吧?明天再开工。"
"閒著也是閒著,回来时在车上睡了几个小时呢。"李民想利用好假期每一分钟。
面对
乡亲们的热情与期盼,李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与使命,他知道,儘管自己在省城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但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可行、適合当地条件的解决方案,真正惠及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乡镇医院与省城的大医院不同,在乡镇医院的医生治病的原则是用经济的方法儘快解决问题,能够根治当然更好,不能根治需要对症治疗,如果两者都做不到,要能够给患者指出一条路,该去哪里治病。
所以在基层医院,传说中的神医绝技是"三素一瓶",激素、抗生素、维生素和一瓶吊针,这几大绝技的確非常有效,很多在大医院待久的医生去基层医院有时候不会治病,就是没有掌握基层患者的需求特点,他们对治疗方案要求是短平快。
所以李民心里一直在琢磨如何将省城学到的东西转为为带有乡土风的治疗方案,也就是要有乡镇特色。比如加强营养这块,你不能要求患者去买什么营养素吧,只能要求他们每天几个鸡蛋之类的。
——
假日的第一天,手机上刷到的新闻和朋友圈全都带有一个特点-——景点全是人山人海,高速全是拥堵不堪,杨平很是奇怪,夏书回老家和护士长去度假怎么走的同一条高速?他们的朋友圈车外景色居然一样的。
相对於外面的热闹和拥挤,医院的病房反而安静很多,杨平来到病区的时候,一个八十多岁的患者坐在护士站,她闹著要出院,但是一直打不通自己儿女的电话,正在赌气,旁边的护士在轻言细语的劝她,好不容易将患者劝回病房。
"这个患者不是计划节前出院的?"杨平问道。
护士摇摇头嘆气说:"他们的家属本来是这样说的,但是30號打电话给我们改口说节后再来接老人出院,我追问原因,家属说他们现在在外面旅游,其实家属节前计划好的,把老人留在医院,自己出去旅游。"
原来这样,杨平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叮嘱护士:"高龄的,高风险的患者,多看几眼,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医生办公室,除了休假的几个医生,大家都齐刷刷的,居然没有一个迟到的,一大早就键盘声噼里啪啦不停。
""教授到了,准备国庆大查房!"宋子墨见到杨平,立刻提醒大家。
杨平整理一下自己的白大褂:"查房吧。"
办公室的医生立刻齐刷刷地站起来,跟在杨平的后面,杨平步伐稳健,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岁月沉淀下来的睿智与从容,仿佛能够洞察每一个生命的奥秘,紧跟在他身后的是一群年轻的医生和实习生,他们神情肃穆,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医学的热爱。
"无论什么时候,接触病人是最基本的原则,只有接触病人,才能真正掌握第一手情报。"杨平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
在医疗设备日新月异的时代,接触患者这个基本原则已经被零落,很多医生已经忽视这一点或者不愿意去做,尤其是外科医生,他们常常凭藉一张影像图片就可以做出决定:开刀!
一行人缓缓走进了病房,患者是一位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渴望,看到杨平和一群医生走进来,他努力地挤出了一个微笑,那是一种对医者深深的信任和感激。
这个颅内脑干肿瘤患者,慕名来三博医院找杨平做手术,现在已经是术后一周,目前的病情恢復良好,杨平走到病床前,先
是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他的话语温和、亲切、清晰,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交谈,同时,他用那双经验丰富的手在做各种神经系统的检查,仿佛是在与患者的身体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你术后恢復非常好,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可以正常参加工作。"杨平边检查边说,同时转头看向身后的医生们,"你们过来做一下查体吧。"
年轻医生们纷纷上前,轮流开始为患者查体,查完体后的他们或皱眉思考,或低声討论,都试图从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中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跡,最后查体的是李国栋,他不仅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而且对患者的其它方面也做了简单的查体,他拿著听诊器仔细聆听患者的心跳声,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在与患者的心跳共鸣。
"杨教授,我发现患者的心律不齐,时快时慢。"李国栋医生犹豫了一下,然后鼓起勇气说道,因为从来没有人提起过这方面的异常。
杨平闻言,眉头微皱,隨即又展开了一个鼓励的笑容:"很好,你的观察很仔细,所以对患者的全面应该成为一个习惯,重点只是一个基础,全面才是高级形式,刚刚大家查体时为什么只是神经系统?床旁的心电监护仪还没有撤,屏幕上的心电图大家过没有,还是认为年轻人不用这些?"
隨后杨平深入浅出讲解如何在临床中全面深入地思考,既包含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又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年轻医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赞同,或低头认真记录,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医学的热爱。
"进一步做心臟方面的检查,今天儘快完善。"杨平给出了口头指导意见,主管医生立刻做好记录。
"杨教授,您节假日还亲自来查房,真是太辛苦了。"患者感激地说,眼神中充满了对杨平的敬意和感激。
杨平微微一笑:"疾病没有节假日,所以医生也没有节假日,这是我们工作特点决定的,我们只是做好本分工作而已,你放心吧,手术很成功,出院后你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注意定期复查。"
患者用力地点了点头:"谢谢杨教授,谢谢所有的医生。"
原本这个患者在其他很多医院判定为无法手术,绝望的时候他在火车上听到邻座的人聊起三博医院,说三博医院有个杨教授,那手术水平简直是神仙级别,反正吹得神乎其神,患者记下来,死马当活马医,於是来到三博医院外科研究所,没想到真的可以做手术,而且手术成功了。
查房继续,查房的过程中,杨平还不时停下来,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他的语气温和而自信,既传达了医学的严谨性,又给予了患者和家属足够的信心和安慰。
而跟在杨平身后的年轻医生们也受益匪浅,他们不仅学到了宝贵的医学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做医生的,时时刻刻要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刚刚那个心律不齐的患者,如果我们没有查出来,很可能出现猝死,所以赶快完善心臟方面的检查,检查之后如果没有大问题更好,如果有问题呢?耽误的是人命,人命关天!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虽然客观上难免会犯错误,但是在主观上,我们不能犯错误,别人可以错,我们不可以错。"
今天的查房,大家记住了很多东西,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如履薄冰"这个词语,认真认真再认真,用张宗顺教授的
话说:我们这个职业,如何认真都不过分,因为我们手里握著的是人命。
查房结束后,杨平並没有立即离开医院,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对自己今天查房的所有病例进行復盘,看看还有什么遗漏没,经过几次復盘確认该想到的已经想到,杨平才放心,做医生就是这样,时时刻刻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
与此同时,病房里依然忙碌而有序,其他的医生和护士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著,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保驾护航,他们或匆匆走过,或轻声交谈,都显得那么专注而认真。
虽然是节假日,杨平还是安排了一些工作,上午做手术,下午给大家上课,一直到夜幕降临才下班。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