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夏书、金博士和文博士还有点不敢相信,为什么杨平把这么重要的手术交给小五张林两个吊儿郎当的人去做。
其实杨平心里有数,小五张林跟着宋子墨和徐志良这么久,不敢说水平多高,外科研究所的常见手术还是能够拿下。
而且在手术整个过程,杨平都会穿着手术衣在台上,只是他一言不发,在旁边安静的看着他们做手术而已,一旦有什么问题他随时可以出手。
两台手术已经做到差不多下午五点,张林和小五接着做第三台手术,他们干劲十足,准备晚上做到十一二点才收工。
第一次主刀手术肯定心里很兴奋,后面两台手术,其中有一台是上颈椎手术,还有一台是胸椎的肿瘤切除,这两台手术的风险都比较高,所以杨平一直要陪在旁边。
夏书、金博士、文博士感叹,外科研究所真是强将如云,连个打杂的都这么厉害。
就像天兵天将当中一个普通的天兵,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就是最厉害的凡人也不是他的对手。
金博士,文博士和夏书,本来以为他们两个的手术没什么好看的,现在决定一从头看到尾,至少人家能够拿下手术,而且做得不错。
不过这两小子真的很有意思,缺了一个就不能做手术,必须在两个人同时在台上才行。
手术一直做到晚上十二点,如果麻醉医生和护士不反对,这哥俩能够做到天亮,做到十二点,哥俩还十分兴奋。
做完手术小五和张林在科里睡觉,半夜去看看患者的生命体征。
早上六点多,他们又结伴去查房,仔细地查看生命体征、尿量,术后抽血的检查结果等等,连患者术后镇痛情况他们也是非常认真地检查,然后依据病情进行调整镇痛的方案,让患者尽量无痛。
查完房,他们又在医生办公室一起讨论昨天的手术,做得好的总结经验,做不好的吸取教训。他们还不忘记给宋子墨和徐志良打电话,告诉他们科里很好,让他们放心,趁这个机会在欧洲多玩几天。
中国的早上,正是德国的深夜,宋子墨和徐志良这个时候很是懵逼,特么半夜打电话给自己,叮嘱自己多休息几天,这两货怎么这么贴心。
---
欧洲法兰克福。
脊柱外科学术年会正在召开,可能为了感谢中国医生对脊柱外科的贡献,今年整个会场的布置别出心裁使用中国元素。
比如中国红、横幅、穿旗袍的礼仪小姐,整个会场让人耳目一新。
最有意思的是奥古斯特,他看到宋子墨和徐志良穿着立领的中山装,立刻加急定做一套类似的中山装,不过穿在身上看起来还不错。
曼因斯坦作为特邀嘉宾为会议致开幕词,这也是会议的亮点。
在以前,曼因斯坦对这些毫无兴趣,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奥古斯特与杨教授的私人关系很好,所以为了加强与杨教授的联系,曼因斯坦只好答应奥古斯特的邀请,勉为其难地站在台上发言。
曼因斯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又是个外科全能者,在全世界的医生心中,尤其欧美医生的心中,那是神一样的存在。
此次他的开幕式致辞的题目是:《曙光》。
大意是脊柱外科已经陷入一潭死水,诸多看起来活力无限的新技术,不过是急功近利者的道具而已,比如弹性固定、人工椎间盘技术、微创技术,都已经进入瓶颈期,而脊髓损伤的修复迟迟没有取得突破。
而杨教授创新技术的出现,打破脊柱外科四面的高墙,让所有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曼因斯坦演讲中,很多次提到杨平的名字,多次提到杨平的新技术。
然后是学会主席奥古斯特的演讲,他对脊柱外科的现状和发展做了一些总结,并指出脊柱外科将来面临的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最后的总结是,未来世界的希望在东方。
在演讲的结尾,奥古斯特没有忘记向大家推荐新的期刊中文《医学》,而且在手里亮了亮刚刚从宋子墨手里拿到的期刊。
整个会场是一片哗然,他们以前根本没有想过去读中文期刊,更不会想到欧洲脊柱外科学会主席在这种会议室推荐一份中文期刊。
“我不是在做广告,完全没必要,我而是在帮助大家,因为没有我的推荐,大家一定会错过这份期刊,它是世界上棒的期刊,它将帮助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医学世界。”
""如果中文阅读困难的也不用担心,在欧洲,有好几个志愿者学术组织负责翻译,它将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等。”
“我曾经也很迷茫,但是这份期刊告诉我,希望在可见的远方,正如曼因斯坦先生说---我看到了医学的曙光。”
奥古斯特大大方方地说。
“接下来给我们演讲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医生,他将带领我们走出迷茫,看到未来的希望,重新树立我们对未来的信心。”
奥古斯特鼓掌。
高大帅气的宋子墨走向讲台,面对六千多名世界各地的医生,他将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报告三个课题。
有些提前得到消息的医生,知道这是杨平的助手,杨平就是大名鼎鼎的发表13篇CNS的神人,很可惜,他本人没有来。
一个助手,居然安排在学术报告的第一个,这是赤裸裸的藐视吧。
密尔顿先生坐在第一排一言不发,如果是往次年会,第一个学术报告的是他,这已经成为会议的默契,但是今年,奥古斯特没有提前知会他,把发言的第一个居然改成年轻的中国医生。
不过,这个中国医生是杨平的助手,密尔顿也认了,杨平他是认识的,不过只有一面之缘。
当时在马来西亚,他和奥古斯特两人争相向杨平要联系方式,但是回国后,密尔顿因为事务繁忙,渐渐忘记这事,而执着的德国人却立即付诸行动,来到中国跟随杨平学习脊柱外科。
当时杨平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密尔顿也是看过,只是没想到事情会发展这么快。
杨平论文中的新技术现在成为这次学术大会的焦点,脊柱外科太需要新的东西,大家一直在兜兜转转,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即使大家自认为耀眼的微创技术,不过是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迟来的应用而已。
脊柱侧弯的矫形,自从CD两位大师开创现代脊柱矫形的理念以来,大家一直在两位大师的框架里兜兜转转,没有走出这个框架。
密尔顿提前已经看过宋子墨带来的论文,第一篇关于杨平自创的截骨方法,这个技术其实也还是在CD理论的框架之内,只是对截骨的方式做了改进提升,将截骨、矫形、脊髓的形变三者联系起来考虑,对脊髓的形变进行精确的预测,这样可以在充分矫正畸形的基础上,将脊髓损伤降到最低。
对于一些程度极为严重的脊柱侧弯畸形,最大的并发症就是瘫痪,这些病人因为极大的瘫痪风险导致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杨氏截骨出现后,这个问题将被解决,以前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现在可以安全地进行手术。
第二篇论文,外固定架治疗脊柱侧弯,这个技术已经完全跳出CD的框架,成功地将伊里扎洛夫技术与脊柱矫形结合起来,用一种和缓自然的方式来矫正脊柱畸形,这种技术的弱点是治疗的时间比较长,需要3个月到1年时间,但是因为其显着的优点:安全、保护脊柱的活动度,在优点面前缺点就显得微不足道。
第三篇论文,骨骺精确阻滞技术对脊柱侧弯的矫形应用,目前在动物实验取得巨大的成功,已经准备进入临床。
这个创新的理论彻底颠覆现有的脊柱侧弯治疗理念,如果临床应用成功,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医生将碰不到需要做手术的脊柱侧弯患者,也就是在以后没有成年的脊柱侧弯患者。
因为在儿童时期,一旦发现脊柱侧弯,就可以用这种技术进行干预,这种技术极为微创,不用开刀,直接用穿刺的方式将骨骺刺激或阻滞植入物送到椎骨预定的位置,让它发挥作用。
术后几天,儿童可以正常上学玩耍,整个治疗过程对正常的学习生活没有任何干扰,在不知不觉之中,脊柱得到完全的矫形。
真是神奇!
杨平教授真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天才。
就凭这几个脊柱外科的贡献,杨教授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脊柱外科泰斗。
难怪今年的年会充满中国元素,密尔顿只是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就忘记联系杨平,直到现在也还是见过那一次。
宋子墨在这次会议上不仅要演讲,还要主刀三台手术,一台为杨氏截骨的手术,一台为脊柱外固定架手术。
还有一台为骨骺精确阻滞技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演示,这是欧洲第一个临床病例,属于跨出临床应用的第一步。
这台手术将由宋子墨和奥古斯特一起完成,在全世界六千多名医生的关注中完成手术,此后将在全世界六千多名医生的持续关注中完成矫形。
主会场的讲台两侧,树立着两只巨大的仿制唐三彩的瓷器花瓶,身着旗袍的礼仪小姐、服务员站在会场的四周。
曼因斯坦教授坐在第一排的嘉宾位置,前面放着一本期刊《医学》,这是宋子墨带来的几本期刊之一。
对于这个天才来说,只要他愿意,将汉语学好不是什么难事,现在他完全可以轻松地使用汉语阅读这本期刊。
他轻轻地翻阅期刊,空间导向基因真的存在!不仅存在,而且杨平已经找到一种这样的基因,破解了它开启与关闭的方法。
利用这个空间导向基因,杨平成功地用干细胞培育出一块完整的肌肉。
还在前不久,杨平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中,空间导向基因还是一个假说。那时世界各国的医学家和生物学家认为,这个假说的真实度非常低。
就算是真的,要用实验证明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十年?一百年?
这才过去多久,杨平已经找到现实中的空间导向基因,说明空间导向基因不是假说,而是真实存在的,既然肌肉有空间导向基因,那么其它的器官,甚至人体的任何一块组织,任何一种器官都有空间导向基因。
曼因斯坦心里如巨浪在翻滚,这是何等伟大的的科研成果呀?
他开创干细胞体外克隆局部器官的先河,他解开干细胞构建器官的密码,他是一个天才中的天才。
曼因斯坦一直自信自己是天才,可是跟杨平比起来,此时此刻,他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
以前,曼因斯坦很讨厌中文,他觉得这些古老的方块字应该淘汰,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方块汉字特别漂亮,每一个汉字似乎充满灵性。
这个伟大的国家曾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古代一直站在世界之巅,看来,现在他将要重返世界之巅。
曼茵斯坦已经没心思关注会议的议题,他决定重复杨平这个实验,他决定做世界上第1个重复这个实验的人,他决定要马上启程去中国。
可是启程去中国怎么联系杨教授呢,他有杨教授的邮箱,但是当时仅仅只用于有关论文的联系,而且邮件联系很慢,来来回回很耽误时间。
对,找奥古斯特帮忙,他是个中国通,与杨教授的私人关系非常好。
对,杨教授的助手不是来了吗,现在就站在台上演讲。
这次想办法跟着他们去中国,与杨教授面对面的对话,曼因斯坦一定要重复这个实验,如果这个实验可以重复,那么论文中提到的空间导向基因就没有任何问题。
“谢谢!”
刚刚一个服务员给曼因斯坦的杯子加了开水,曼因斯坦不经意间用汉语回答。
PS:1、关于空间导向基因,这是虚构的,来源于曾经看过的一本期刊上的文章对未来器官克隆的预测。2、前面几章关于肿瘤细胞的凋亡,这是真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是美国一个大学的科研团队发现的。3、脊柱外固定架治疗脊柱侧弯:国内外都有团队在研究,但是没有实质突破。4、骨骺阻滞技术治疗脊柱侧弯,已经应用在简单的儿童脊柱侧弯治疗上,估计未来这个技术会大放异彩。
首发最新。
其实杨平心里有数,小五张林跟着宋子墨和徐志良这么久,不敢说水平多高,外科研究所的常见手术还是能够拿下。
而且在手术整个过程,杨平都会穿着手术衣在台上,只是他一言不发,在旁边安静的看着他们做手术而已,一旦有什么问题他随时可以出手。
两台手术已经做到差不多下午五点,张林和小五接着做第三台手术,他们干劲十足,准备晚上做到十一二点才收工。
第一次主刀手术肯定心里很兴奋,后面两台手术,其中有一台是上颈椎手术,还有一台是胸椎的肿瘤切除,这两台手术的风险都比较高,所以杨平一直要陪在旁边。
夏书、金博士、文博士感叹,外科研究所真是强将如云,连个打杂的都这么厉害。
就像天兵天将当中一个普通的天兵,可能连名字都没有,就是最厉害的凡人也不是他的对手。
金博士,文博士和夏书,本来以为他们两个的手术没什么好看的,现在决定一从头看到尾,至少人家能够拿下手术,而且做得不错。
不过这两小子真的很有意思,缺了一个就不能做手术,必须在两个人同时在台上才行。
手术一直做到晚上十二点,如果麻醉医生和护士不反对,这哥俩能够做到天亮,做到十二点,哥俩还十分兴奋。
做完手术小五和张林在科里睡觉,半夜去看看患者的生命体征。
早上六点多,他们又结伴去查房,仔细地查看生命体征、尿量,术后抽血的检查结果等等,连患者术后镇痛情况他们也是非常认真地检查,然后依据病情进行调整镇痛的方案,让患者尽量无痛。
查完房,他们又在医生办公室一起讨论昨天的手术,做得好的总结经验,做不好的吸取教训。他们还不忘记给宋子墨和徐志良打电话,告诉他们科里很好,让他们放心,趁这个机会在欧洲多玩几天。
中国的早上,正是德国的深夜,宋子墨和徐志良这个时候很是懵逼,特么半夜打电话给自己,叮嘱自己多休息几天,这两货怎么这么贴心。
---
欧洲法兰克福。
脊柱外科学术年会正在召开,可能为了感谢中国医生对脊柱外科的贡献,今年整个会场的布置别出心裁使用中国元素。
比如中国红、横幅、穿旗袍的礼仪小姐,整个会场让人耳目一新。
最有意思的是奥古斯特,他看到宋子墨和徐志良穿着立领的中山装,立刻加急定做一套类似的中山装,不过穿在身上看起来还不错。
曼因斯坦作为特邀嘉宾为会议致开幕词,这也是会议的亮点。
在以前,曼因斯坦对这些毫无兴趣,但是这次不一样,因为奥古斯特与杨教授的私人关系很好,所以为了加强与杨教授的联系,曼因斯坦只好答应奥古斯特的邀请,勉为其难地站在台上发言。
曼因斯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又是个外科全能者,在全世界的医生心中,尤其欧美医生的心中,那是神一样的存在。
此次他的开幕式致辞的题目是:《曙光》。
大意是脊柱外科已经陷入一潭死水,诸多看起来活力无限的新技术,不过是急功近利者的道具而已,比如弹性固定、人工椎间盘技术、微创技术,都已经进入瓶颈期,而脊髓损伤的修复迟迟没有取得突破。
而杨教授创新技术的出现,打破脊柱外科四面的高墙,让所有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曼因斯坦演讲中,很多次提到杨平的名字,多次提到杨平的新技术。
然后是学会主席奥古斯特的演讲,他对脊柱外科的现状和发展做了一些总结,并指出脊柱外科将来面临的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最后的总结是,未来世界的希望在东方。
在演讲的结尾,奥古斯特没有忘记向大家推荐新的期刊中文《医学》,而且在手里亮了亮刚刚从宋子墨手里拿到的期刊。
整个会场是一片哗然,他们以前根本没有想过去读中文期刊,更不会想到欧洲脊柱外科学会主席在这种会议室推荐一份中文期刊。
“我不是在做广告,完全没必要,我而是在帮助大家,因为没有我的推荐,大家一定会错过这份期刊,它是世界上棒的期刊,它将帮助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医学世界。”
""如果中文阅读困难的也不用担心,在欧洲,有好几个志愿者学术组织负责翻译,它将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等等。”
“我曾经也很迷茫,但是这份期刊告诉我,希望在可见的远方,正如曼因斯坦先生说---我看到了医学的曙光。”
奥古斯特大大方方地说。
“接下来给我们演讲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医生,他将带领我们走出迷茫,看到未来的希望,重新树立我们对未来的信心。”
奥古斯特鼓掌。
高大帅气的宋子墨走向讲台,面对六千多名世界各地的医生,他将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报告三个课题。
有些提前得到消息的医生,知道这是杨平的助手,杨平就是大名鼎鼎的发表13篇CNS的神人,很可惜,他本人没有来。
一个助手,居然安排在学术报告的第一个,这是赤裸裸的藐视吧。
密尔顿先生坐在第一排一言不发,如果是往次年会,第一个学术报告的是他,这已经成为会议的默契,但是今年,奥古斯特没有提前知会他,把发言的第一个居然改成年轻的中国医生。
不过,这个中国医生是杨平的助手,密尔顿也认了,杨平他是认识的,不过只有一面之缘。
当时在马来西亚,他和奥古斯特两人争相向杨平要联系方式,但是回国后,密尔顿因为事务繁忙,渐渐忘记这事,而执着的德国人却立即付诸行动,来到中国跟随杨平学习脊柱外科。
当时杨平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密尔顿也是看过,只是没想到事情会发展这么快。
杨平论文中的新技术现在成为这次学术大会的焦点,脊柱外科太需要新的东西,大家一直在兜兜转转,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即使大家自认为耀眼的微创技术,不过是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迟来的应用而已。
脊柱侧弯的矫形,自从CD两位大师开创现代脊柱矫形的理念以来,大家一直在两位大师的框架里兜兜转转,没有走出这个框架。
密尔顿提前已经看过宋子墨带来的论文,第一篇关于杨平自创的截骨方法,这个技术其实也还是在CD理论的框架之内,只是对截骨的方式做了改进提升,将截骨、矫形、脊髓的形变三者联系起来考虑,对脊髓的形变进行精确的预测,这样可以在充分矫正畸形的基础上,将脊髓损伤降到最低。
对于一些程度极为严重的脊柱侧弯畸形,最大的并发症就是瘫痪,这些病人因为极大的瘫痪风险导致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杨氏截骨出现后,这个问题将被解决,以前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现在可以安全地进行手术。
第二篇论文,外固定架治疗脊柱侧弯,这个技术已经完全跳出CD的框架,成功地将伊里扎洛夫技术与脊柱矫形结合起来,用一种和缓自然的方式来矫正脊柱畸形,这种技术的弱点是治疗的时间比较长,需要3个月到1年时间,但是因为其显着的优点:安全、保护脊柱的活动度,在优点面前缺点就显得微不足道。
第三篇论文,骨骺精确阻滞技术对脊柱侧弯的矫形应用,目前在动物实验取得巨大的成功,已经准备进入临床。
这个创新的理论彻底颠覆现有的脊柱侧弯治疗理念,如果临床应用成功,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医生将碰不到需要做手术的脊柱侧弯患者,也就是在以后没有成年的脊柱侧弯患者。
因为在儿童时期,一旦发现脊柱侧弯,就可以用这种技术进行干预,这种技术极为微创,不用开刀,直接用穿刺的方式将骨骺刺激或阻滞植入物送到椎骨预定的位置,让它发挥作用。
术后几天,儿童可以正常上学玩耍,整个治疗过程对正常的学习生活没有任何干扰,在不知不觉之中,脊柱得到完全的矫形。
真是神奇!
杨平教授真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天才。
就凭这几个脊柱外科的贡献,杨教授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脊柱外科泰斗。
难怪今年的年会充满中国元素,密尔顿只是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就忘记联系杨平,直到现在也还是见过那一次。
宋子墨在这次会议上不仅要演讲,还要主刀三台手术,一台为杨氏截骨的手术,一台为脊柱外固定架手术。
还有一台为骨骺精确阻滞技术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演示,这是欧洲第一个临床病例,属于跨出临床应用的第一步。
这台手术将由宋子墨和奥古斯特一起完成,在全世界六千多名医生的关注中完成手术,此后将在全世界六千多名医生的持续关注中完成矫形。
主会场的讲台两侧,树立着两只巨大的仿制唐三彩的瓷器花瓶,身着旗袍的礼仪小姐、服务员站在会场的四周。
曼因斯坦教授坐在第一排的嘉宾位置,前面放着一本期刊《医学》,这是宋子墨带来的几本期刊之一。
对于这个天才来说,只要他愿意,将汉语学好不是什么难事,现在他完全可以轻松地使用汉语阅读这本期刊。
他轻轻地翻阅期刊,空间导向基因真的存在!不仅存在,而且杨平已经找到一种这样的基因,破解了它开启与关闭的方法。
利用这个空间导向基因,杨平成功地用干细胞培育出一块完整的肌肉。
还在前不久,杨平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论文中,空间导向基因还是一个假说。那时世界各国的医学家和生物学家认为,这个假说的真实度非常低。
就算是真的,要用实验证明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十年?一百年?
这才过去多久,杨平已经找到现实中的空间导向基因,说明空间导向基因不是假说,而是真实存在的,既然肌肉有空间导向基因,那么其它的器官,甚至人体的任何一块组织,任何一种器官都有空间导向基因。
曼因斯坦心里如巨浪在翻滚,这是何等伟大的的科研成果呀?
他开创干细胞体外克隆局部器官的先河,他解开干细胞构建器官的密码,他是一个天才中的天才。
曼因斯坦一直自信自己是天才,可是跟杨平比起来,此时此刻,他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
以前,曼因斯坦很讨厌中文,他觉得这些古老的方块字应该淘汰,可是现在,他觉得这些方块汉字特别漂亮,每一个汉字似乎充满灵性。
这个伟大的国家曾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古代一直站在世界之巅,看来,现在他将要重返世界之巅。
曼茵斯坦已经没心思关注会议的议题,他决定重复杨平这个实验,他决定做世界上第1个重复这个实验的人,他决定要马上启程去中国。
可是启程去中国怎么联系杨教授呢,他有杨教授的邮箱,但是当时仅仅只用于有关论文的联系,而且邮件联系很慢,来来回回很耽误时间。
对,找奥古斯特帮忙,他是个中国通,与杨教授的私人关系非常好。
对,杨教授的助手不是来了吗,现在就站在台上演讲。
这次想办法跟着他们去中国,与杨教授面对面的对话,曼因斯坦一定要重复这个实验,如果这个实验可以重复,那么论文中提到的空间导向基因就没有任何问题。
“谢谢!”
刚刚一个服务员给曼因斯坦的杯子加了开水,曼因斯坦不经意间用汉语回答。
PS:1、关于空间导向基因,这是虚构的,来源于曾经看过的一本期刊上的文章对未来器官克隆的预测。2、前面几章关于肿瘤细胞的凋亡,这是真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是美国一个大学的科研团队发现的。3、脊柱外固定架治疗脊柱侧弯:国内外都有团队在研究,但是没有实质突破。4、骨骺阻滞技术治疗脊柱侧弯,已经应用在简单的儿童脊柱侧弯治疗上,估计未来这个技术会大放异彩。
首发最新。